搜狐娱乐专稿
“演而优则唱”的潮流,近期再次在内娱市场掀起波澜。短短一年内,多位高流量艺人纷纷宣布举办个人演唱会,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这一趋势虽不算新鲜,但背后所折射出的内娱两个时代的生意经,却深刻揭示了不同的焦虑与思考。
首先,对于艺人演唱会的评论,大致分为两派。一派认为票价偏高,有“割韭菜”之嫌。比如罗云熙、檀健次、王鹤棣等艺人的演唱会票价与一线歌手相当,但他们的表演能力能否与之匹配?还有白鹿的首张音乐专辑发布后举办的新歌首唱会,也曾因购买周边参与抽奖的获票方式而引发热议。另一派则认为,这是流量经济下寻求全链路发展的正常商业行为。在剧集热播后组织演唱会,已成为与粉丝互动的常见模式。这种全链路开发,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,为艺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商业空间。
对于艺人本身来说,开演唱会并非仅仅为了经济收益,更多的是一种IP运营策略。流量艺人也是一种IP,关键在于他们的新内容能否支撑起热度,对IP实现增量。此外,通过演唱会等方式加强粉丝运营,也是艺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客观需求。
今年的偶像剧市场进入了滞胀后的衰减期,持续掉粉成为偶像类艺人最迫切的曝光需求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大众流量的扩容,更重要的是基本盘的固粉。因此,在音乐、综艺等领域打开新的曝光渠道,成为艺人们的新思路。
从经济角度来看,开演唱会并不一定是艺人的好生意。演出市场虽然红火,但想要做好一台“独角戏”对艺人及其团队的要求很高。如果口碑砸了,反而可能得不偿失。因此,艺人团队在筹备演唱会时,需要确保从艺人自身的准备到演唱会的现场效果,都至少要让观众看到用心。
对于后流量时代的讨论,艺人举办演唱会的风险在于其身份和话题场对明星群体并不友好。一些小问题都会被放大和拔高讨论,缺乏内容支撑的流量艺人更是首当其冲。然而,尽管风险存在,流量价值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目前几场演唱会的售票情况并不差,为艺人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在流量逻辑的失灵和观众对内容需求增强的背景下,艺人们通过多栖发展来扩大运营范围,探索表演之外的更多可能。这种尝试需要更多的“用心”,即使内容上有瑕疵,展现出积极的态度也能为艺人争取到宝贵的时间。但观众终究是不会等待太久的,艺人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,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