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 风筝线“割喉”事件频发,安全责任不容逃避
文章:
近日,江苏南京的一位95后女生小姜在参加自行车比赛时,遭遇了一场惊险的“割喉”事件。她在赛道上被风筝线划伤了喉咙,伤口长达15厘米。尽管医生及时进行了处理,小姜的伤口开始结疤,但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却引发了她与承办方的沟通难题。承办方虽然支付了急诊费和500元赔偿,但小姜对此并不满足,她希望能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。
近年来,风筝线“割喉”事件频频出现在网络上,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从云南昆明一外卖员,到西安一男子,再到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学生,他们都在骑行时遭遇了风筝线的威胁。尽管有些人成功避免了伤害,但每次事件都让人心惊胆战。
根据法律规定,如果因为放风筝导致他人受伤,侵权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。此外,如果场所管理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。即便有“免责协议”,也不能成为主办方逃避责任的借口。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,合同中关于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免责条款是无效的。
作为活动的承办方,应该对选手的人身安全负责。任何试图通过不公平、不合理的约定来逃避安全责任的做法,都是站不住脚的,也绝不可能得到法律的支持。与其花费心思让人签署“免责协议”,不如更全面、更深入地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,从细节入手,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参与者的安全。
“风筝割喉”事件背后,隐藏着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益与使用边界的争议。如何确保风筝线在公共空间不再成为“夺命线”,是包括城市管理者、比赛承办方在内的多方主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和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,而不是简单地拿出“免责协议”企图一笔带过。
维护公共安全人人有责,没有人能轻飘飘地免责。希望所有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人都能牢记,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,也影响他人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确保公共空间的安全,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。